名家论易
易学专家厉和民新浪访谈录
2014-06-29 20:57:04

 

易学专家厉和民新浪访谈录

20111115,当代易学专家厉和民先生应邀做客新浪网,与广大博友共同探讨传统风水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主持人:

各位新浪浙江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浙江会客厅,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华周易协会常务理事、香港国际风水研究院副院长厉和民老师,来跟大家一起探讨风水这个话题。

厉老师,下面我就把第一个问题直接抛给您了:什么是风水?风水与人到底有什么关系?

厉和民:

风水一词,来源于晋代郭璞的《葬书》,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这个郭璞呢,他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又是一个术数大师,在晋元帝时期,官至著作佐郎。他精通天文地理,易经预测,在当时名气十分大。他写的《葬书》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风水的著作,郭璞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将风水理论加以总结并写成著作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被称为风水祖师爷。

其实,在郭璞以前,风水术早就产生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是住在山洞里的,开始时,他们在挖洞地点的选择上是没有规律的,到处乱挖。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以后呢,他们发现,北面的山洞阳光照不到,冬天有西北风吹进来,刺骨的冷,住在里边的人生病率死亡率就比较高。而南面的山洞阳光灿烂,冬暧夏凉,当东南风,南风吹的时候,感觉特别舒服。所以在那时候,人们就已经发现应该在山的南面居住,洞口要朝南。传统风水中有一个坐北朝南理论,就是从这里延伸过来的。还有一个洞的高低问题,是挖在半山腰好,还是挖在山脚下好呢,这主要考虑的就是用水的问题,太高的地方离水源远,取水不便,而太低的地方往往比较潮湿,又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袭,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关于洞穴位置高低选择的学问了。其实,这就是最早的风水概念。

后来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祖先学会了造房子,而造房子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多了,如地点的选择,房子的朝向,房子内部的结构等等,这些因素相对就比较复杂,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从事住宅环境选择的人,相当于现代的先生

从风水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风水其实就是古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居住环境选择和规划的知识。所以,如果给风水下个定义,我们可以这样描述:风水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门学说。

主持人:

有人认为风水能左右人的命运,也有人认为风水对人根本不起作用,风水与人到底有什么关系?

厉和民:当今社会上对风水的认识的确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一种是盲目迷信,一种是盲目否定,前者认为风水是万能的,它不但会影响人的吉凶祸福,还能决定人的命运。后者认为风水好坏与人的命运毫无任何关系,风水完全是一种迷信。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我来打个比方,风水与人的关系,就相当于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同样的种子种在不同的土地上,它的长势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它生长在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方长势就好,产量就高;反之,如果它生长在自然条件极差地方长势就不好,产量也一定高不起来,这就是环境的影响。风水与人的关系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在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良好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就感到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工作效率高,做事情就会事半功倍。反之,若生活在一个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环境中,人就容易生病,相对来说获得幸福和成功的概率也就大大下降。所以,不顾客观实际,一味否认风水作用是不明智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影响人一生命运的因素很多,如基因、性格、自身努力等等,风水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人为地扩大风水作用,把风水吹得无所不能,把一切不顺归结于风水不好,把一切成功归功于风水作用的说法也是不科学的。

因此,对风水的作用,我们必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所谓客观就是实事求是。既不能盲目否定,也不能人为地夸大风水的作用。

主持人:

在当今社会里,有些人认为风水是迷信,也有些人认为风学是科学,请问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厉和民:

说到这个问题,使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发生的事情,我们小时候看电影时,总喜欢问大人: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那个时候,我的脑子里想法很简单,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长大以后,我们就慢慢意识到,这样的分类太简单化了。风水也是这样,它不能用迷信或是科学这样简单的分类方法来概括风水学的内涵。

对传统风水学的内容,我个人认为可归纳为四部分:一是科学合理的部分;二是纯属心理感受、无所谓科学与否的部分;三是不科学的部分;四是当前科学仍无法解释的部分。    应该说,传统风水理论大部分内容是科学合理的。如在风水指导思想上,它追求天地人合一,主张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提倡人与环境的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反对人为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又如,在住宅的选址上强调山环水抱、藏风聚气,坐北朝南,阴阳平衡,提出风大不宜、斜坡不宜、反弓不宜、直冲不宜。实践证明,这些内容都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由于风水术和心理学息息相关,所以,它有部分内容纯属于个人的心理感受,不能简单地用科学与否来衡量。但一旦这种心理作用成为人们的共识以后,就会反过来对人类产生作用。表现在如果你违反了它,就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一旦达到了某种程度,就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进而引起焦虑、恐惧,乃至病变。(例如,中国人偏爱红色,认为它是喜庆之颜色,而对白色有忌讳,认为它不大吉利。如果你在住宅的进门处放一束红花,就会心情舒畅,反之若放一束白花,就会感到心情很沉重。    在传统风水著作中,的确包含着一些迷信的成分,如五鬼、六煞、阴神、太岁,青龙白虎等等。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古时候科技水平较低,所以古人把一些当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为鬼神的作用;二是由于风水流派甚多,少数流派为了吸引大众的关注,故意参杂了迷信成分,搞得玄之又玄,以显示其高深莫测;三是少数缺乏易德的风水大师为达到其吝财的目的,故意装神弄鬼,吓唬、愚弄无知百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社会上有些所谓的风先生,动不动就给人念咒画符,降妖驱鬼,动不动就帮人布镇宅之宝,动不动就给人挂照妖镜、辟邪剑,把一个好端端的房子弄得乌烟障气、乱七八糟。这就是地地道道的迷信。

此外,风水术中还存在着一些至今仍无法解释的成分。比如,传统风水学认为住宅的西北方不能放灶,其理论依据为八卦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西北方五行属金,人物上代表家中男主人或年长的男人,炉灶五行属火,火要克金,所以若将炉灶放在住宅的西北方,将对家中男主人或年长的男人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用现有的科学理论来分析,怎么都解释不通,但在风水实践中,它的确有相当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传统风水学的主流应该是科学和心理学成分,这部分是精华,但它也的确包含了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是迷信的内容,这部分就是糟粕。

因此,当代易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顶重要任务就是对传统风水学说进行认真的疏理,对其科学合理的成分理直气壮地继承,用不到遮遮隐隐;而对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也要毫不留情地摒弃,绝不能恋恋不舍。在此基础上,还要吸收当代环境科学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风水学的内容,只有这样,风水这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主持人:

刚才您谈到了社会上有些风先生装神弄鬼搞封建迷信,那么您能不能跟大家说说,我们应该如何鉴别真假风水大师呢?

厉和民:

这的确是一个难题。由于我们国家对易学风水行业缺乏规范管理,致使当今易学界鱼龙混杂,群魔乱舞,什么人物都会登场,什么怪事都能发生。例如,有些人大字不识几个,仅跟着师傅学了几天,就到社会上混饭吃;有的人根本没正而把经地跟老师学过,仅自己买了几本书看看,就大胆地帮人指指点点;还有些所谓的大师一味夸大风水的危害,到处吓唬无知的百姓,以达到吝财的目的。

如果请这样的人来看,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还不如不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鉴别和防范呢?

一要多渠道了解大师的情况,主要三个方面,一是德,二是技,三运。德是易德,技是业务水平,运是风水师本人近期的运势。

二是自己设法检验一下大师的水平,请他来看风水时,不要什么都告诉他,先由他来说说这房子的风水好不好,如果不好,是哪方面不好,会发生什么事情。看他说得对不对,如果大部分正确,应该说有一定的水平,如果大部分都是错的,就赶紧让其走人得了。

三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听听他回答的是否流畅合理。例如,有的人只会背一些口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你一问为什么,他就慌了,这种人不会灵活运用,当然水平就不会好到那里去。有些大师外表派头十足,其实肚子里货色不多,只会程咬金的三斧头,你只要多提一些问题,他就马上露出马脚了。

总之,只要大家多长个心眼,真假大师还是能够区分出来的。

主持人:

厉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需要看风水?

厉和民:

看风水就象看医生,一个人好端端的,当然不一定要看医生了。风水也一样,如果你在一个房子里已住了很多年,而且各方面感觉都很顺利,一般来说这房子的风水是好的,也就无需请人来看了。

不过,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我建议最好还是请人看一下:一是你居住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时,如:建新房或购新房时,新房装修时,周边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时等等;二是当你生活中感到非常不顺利又找不到原因的时候,如:家庭成员经常出现健康问题或频频发生意外时;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莫名其妙地争吵时;孩子的成绩突然一落千丈时,或者工作上出现很不顺但又找不到原因时。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可以考虑在风水上找找原因了。

主持人:

好,今天听了厉老师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风水。它既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迷信的历史根源在。要科学全面地认识风水这个问题,凭这么点时间是不够的,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厉老师能再给大家讲讲这方面的知识。好,非常感谢厉老师,欢迎再来新浪做客。

厉和民:

谢谢主持人,谢谢新浪博友,再见!